English

为什么要阅读科幻小说

2001-03-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王逢振 我有话说

“在太阳系那遥远的尽头,一座纪念人类早已忘记了的过去的碑铭——冰柱——正有待探索。冰柱之谜里有悠久的历史……”

“外星球灌木丛枝茎高大,花朵大如人头,青草高及双肩,很难区分哪是敌手托伦星人……为了留住青春,等待恋人,玛丽在时间穿梭机上等了126年……”

“在这个星球生态系统的有限空间里生活的人类,就像处于一个密封的烧瓶中的气体。空间是有限的,而人口和其他生物却在不断增加,因而使自由空间不断减少。此时,人类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有多少人生存下去,而是对那些幸存来说,哪种生存方式是可行的。”

以上这几段话分别引自漓江出版社新近翻译出版的科幻小说《冰柱之谜》、《千年战士》和《沙丘》。该社同时出版的还有《高墙城堡里的男人》和《环形世界》。这五本书均为获奖的当代长篇科幻小说。读罢这些小说,我深切感到,科幻小说竟如此丰富多样!

从题材看,《环形世界》属“硬科幻”,但拓宽了传统“硬科幻”的路子,展现出“硬科幻”的希望。作品结构复杂,与未来的历史相结合;基调是乐观主义的,但充满了偏爱技术的细节描写;它提供一种解释性的结构,使人类向宇宙空间扩展;它描写对一个奇异世界的探险,但想像出许多新型的技术发明创造;通过对新技术的运用,人类最终获得了胜利。小说描写的新人类“双头人”,后来被制成模型,成为青少年的庞物。《千年战士》写星际旅行和星际间的战争,战士被从一个星球派到另一个星球,总是处于陌生和异化的状态,以隐喻的方式反映出人类不同阶段的心态,在某种程度上融入了心理分析,可以说是一部寓言小说——这或许与作者是大学教授有关。《高墙城堡里的男人》是社会反讽小说,描写在二战中美国被轴心国征服,其中一个人通过学习《易经》,了解到在真实世界里胜利的却是盟国。小说以希特勒胜利为背景,表现人类的本性和灾难,以及进行斗争的勇气,情节离奇,充满幻想。《沙丘》是一部错综复杂的作品,属社会警示科幻小说。它描写不断发展变化的观念,包括封建主义的星际政治、心理和宗教的演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战争。其中关于生态学的描写具有预见性:星球荒漠化,沙暴无情地肆虐,居民生存条件恶化,人口却不断增加。《冰柱之谜》属环保科幻小说,是作者多年来一直倾心关注的题材。小说写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到23世纪出现了世界性的灾变,引起社会和人性的扭曲,警示人们应该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作者是文学博士,其目的是利用幻想的形式,表现重大的社会题材。

科幻小说题材的多样性,是科幻小说近几十年发展的反映。从这几部小说,人们不仅可以读到有趣的故事,也可以了解到当代科幻小说的发展变化。

今天,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高新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生命科学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不仅会改变社会结构和道德伦理,而且会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习惯。实际上,在发达的西方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已经开始削弱公民社会的构成,而国际互联网络和影视的发展正在使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形象转向以视觉为中心。面对日益加速的社会变化,人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和创造未来。而要做好这种思想准备,人们就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阅读科幻小说可以说是一条很好的途径。这是因为,科幻小说强调一种科学世界观的意识。它注重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描写各种可能出现的变化,探索发展变化的后果,表现敏锐的思维和洞察。它能够深刻地揭示人们的理想、希望、恐惧以及对时代的内心压抑和紧张感。它以其丰富的内容把社会的要求和理想戏剧化,使人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社会中的种种反常现象。正如《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所说,“科幻小说通过描写一般不考虑的可能性——另外的世界和另外的看法——扩大我们对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声称“媒体就是信息”的麦克卢汉认为:“今天科幻小说表现的环境使我们能够看到科技的潜能。”著名作家和批评家菲德勒也说,“科幻小说是启示的梦想,是人类终结的神话,是超越和改变人类的神话。”

我们知道,许多科幻小说描写太空旅行和未来社会,但谁也不会认为乘太空船到银河系旅行是摆脱现实问题的有效方式。科幻小说中的太空可以看作是积极生活斗争的第一线,人们在那里创造未来而不是空谈或逃避。这并不是说科幻小说的太空未来是无条件的乐观主义,而是说科幻小说的总的态度是积极的。虽然它常常表现人类在矛盾的枷锁中呻吟,但它总是告诉人们,只要坚持努力,这种枷锁就可以打破。科幻小说大多表现人类集体的愿望,它的主人公总是考虑或代表一个整体;如果说有一个人人幸福的乐园,科幻小说的主人公总是让他所有的朋友都进入这个乐园。

正是出于对科幻小说上述功能的考虑,我建议人们读读这五部小说。但是在阅读时,应该摆脱传统的阅读方式,充分驰骋自己的想像,因为科幻小说本身是与现实拉开距离的“陌生化”的作品,而西方的现实又是我们感到陌生的现实。换句话说,西方当代科幻小说是与我们拉开双重距离的作品,以传统的方式想像,很难理解其真正的妙处和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